当前位置:首页 >> 所况介绍 >> 历任领导
夏安世

名:夏安世

别:

卒:1903-1986

历:1924-1928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士

           1928-1931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机械工学博士

担任专业领导时间: 

           1956 领导创建交通大学制冷专业

           1962-1966 船舶辅助机械及其设备系统教研室主任



夏安世教授年谱 (1903.5.1—1986.4.13) 

1903.5.1 诞生 广东新会人,出生于江西萍乡煤矿。父亲夏佐邦是一位机械工程师,母亲邱玉卿是福建闽侯人氏。邱氏生四子,三女,夏安世为长子。 

1910-1922 就学 

1910-1917 幼年随父亲在湖南长宁县水口山铅矿生活。读私塾七年。 

1917-1922 定居广州。一年就读岭南大学附小。四年就读培正中学,

1922年秋中学毕业。 


1922年底-1931.7 留学 满怀渴望知识和报效祖国之心,携二弟夏昌世(原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同赴科技迅猛发展的德国学习。

期间—— 1923.4-1924.8 先后在柏林大学德语专修班进修德语,在德累斯顿(Dresden)工业大学补习基础课程。 

1924.9-1928.11 在卡尔士鲁厄(Karlsrube)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获机械工程师学位。 

1928年间曾赴挪威、瑞典、丹麦考察鱼类冷冻工艺。 

1928-1931.5 在卡尔士鲁厄工业大学研究院进修攻读研究生,导师是当时国际制冷学会主席普朗克(Prank)教授。夏安世并兼任助教。期间:

①曾赴法国巴黎、马赛考察冷藏库设备。

②著有论文:

1929.9《双氯乙烷的热力学性质》发表在德国制冷杂志

1931年专刊、第一卷、第二册;

1931.1《双氯乙烷饱和蒸汽表》发表在德文制冷技术手册,第4卷、第427页;

1931.5《溴化甲烷作为离心式制冷机制冷剂的研究》发表在德国制冷杂志,

1931年专刊、第一卷、第二册及德文制冷技术手册,第四卷、第306页。

③1931.3获机械工学博士学位。 因在广东长大,深感酷暑炎热之苦。对制冷技术能实现食品保鲜、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振奋。当时,制冷工程、气体分离与液化技术才刚兴起,他认为这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里的用途很广,对我国尤其有发展前途,决定涉足此学科。因而,师从国际制冷学会主席、著名制冷技术学者普朗克(Prank)教授,选制冷专业。学习期间,广泛与企业联系。搭建试验装置时,为达到10-6torr高真空,三次拆装、改进。并先验证前人实验数据,找不足与失真之处;且达到忘我境界,节假日也设法进入实验室,没日没夜地重复着枯燥的测试,积累大量数据,分析研究,终成大器,获得与美国Carier公司同年各自取得专利的成果。 

 1931.7-1949.11 归国 由德国学成回国,竟然在制冷专业方面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不得已只好改行到铁路部门工作。日寇侵华期间,大部铁路被占,又改至资源委员会任职。先事器材运输,后事生产与管理。解放前夕随资源委员会起义,护厂迎接解放。

期间—— 1931.7-1932.12 上海沪宁铁路机务段,任实习工程师。 

1933.1-1938.11 南京中华民国铁道部,任工程师、技士、技正等职。

期间1935.3-5赴日本东京、大阪调查铁路机车制造及修理;

1935.6-1938赴汉口江岸机车车辆修理厂负责全部扩建工程设计及施工图纸。 

1938.12-1939.12 资源委员会香港购料室,任技正兼组长。 

1940.1-1942.3 资源委员会驻仰光办事处,任主任。 资源委员会兰州运务处,任主任。 

1942.3-1945.6 资源委员会甘肃机器厂,任厂长。负责新建工程规划与设计。 

1945.9-1946.10 资源委员会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机械组,任组长。 

1946.10-1949.1 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公司(上海),任协理。 

1949.2-1949.11 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公司(上海),任经理。 

1949.12-1952.12 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设华东工业部,由汪道涵任部长。时夏老任机械处副处长。

期间—— 1950.1-1951 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淮河工程之关键是淮河颍上拦河闸工程,夏老负责闸门及传动机构建造工程。该闸门长近1公里,重约5000吨。

1950年接受任务,第二年需赶在汛期之前完成。因刚解放,受到技术封锁,夏老夜以继日、日理万机,组织设计、制造、安装,终于赶在洪水来临之前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1951 抗美援朝时期,汽车零配件紧缺。夏老组织人马,迅速开工,生产汽车零配件,供应前线。 

1952.9 还未离开华东工业部,又受命创办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前身)。 

1952.10-1966.6 归队 夏老从此转入教育系统,又实现青年时代理想。功底深厚、知识广博、态度谦慎、办事认真,作风踏实、待人和蔼。不仅使其教学、科研事事似快刀游刃;青年教师与学生,以及行业同仁中,也倍受尊敬与爱戴。

期间—— 1952.10-1956.6 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任副校长。负责教务,讲授《公差与精密测量》。当选为杨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 

1956.6-1957.11 调上海造船学院筹建机械系,任系主任。之后,又兼一年级办公室主任。当选为徐汇区第二届人民代表。 

1957.11-1959.5 借调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协助苏联专家阿列克塞耶夫教授,培训制冷专业师资。夏老又回到青年所追求的事业——制冷。 担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1959.5 返回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任船舶辅机专业教员(该专业内容含制冷、空调、压缩机、泵与风机等,后正名为制冷专业),讲授《制冷装置》、《风机》。 对机械工程学会的工作,夏老也十分认真。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在我国十年大庆前夕,他组织了手表技术攻关,为上海成为全国手表工业基地做出了贡献。 

1962.8-1966.6 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创建制冷专业学组;筹建上海业余机械学院,任副院长,培养一批工矿企业急需的制冷人才。 1962.9 招收硕士研究生。主张选题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夏老,

于1963.4-1966.6与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合作,参与“-100℃低温装置”开发,让研究生参与、测试、分析、撰写论文。 回到事业第二春后,夏老再次就离心式制冷机,收集与总结,撰写《离心压缩机在制冷装置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向》,发表于《机械工程学报》10卷第一期,1962。文革前,组织编著《德汉机械工程词典》,文革时中止,稿子失散,痛惜不已。 

1966.6-1973.6 靠边 1966.6.2,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夏老因出国留洋、旧政权就职、学术权威等等,6月初就被批斗,之后隔离、强迫劳动、靠边反省,甚至1969.11.8其妻翟义嫒患胰腺癌病故都未能告别。其打击之大可谓甚也,尤其是其结束靠边之后,不计委屈、不计恩怨,工作依然勤勤恳恳,待人接物依然和蔼可亲,时时处处依然为国为民……。其人可尊,其人可敬。 

1973.7-1986.4 争分夺秒,鞠躬尽瘁…… 

1973.7,结束靠边,夏老时年七十。不图安逸,以更快节奏工作,编教材和大百科全书,写论文,开展科研,出国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筹建学会……


1973.7 夏老受命与茅福谦、杨惠宗、邬振耀合编制冷专业用《船舶概论》。 

1974.3-1975.6 参与上海纺织研究院“用液氨对布料的光泽处理”开发,协助其试验设备选型、计算及测试,项目为纺织业节约大量粮食消耗,并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1975.1 夏老再次围绕离心式制冷机迭写《制冷剂对单级离心压缩机叶轮尺寸的影响》,发表于《上海交大科技》第一期,第43页。夏老是一心一意要把离心式制冷机之技巧留传给后人。 

1976.6 夏老与朱寅生、童隆华、邬振耀、邹根南、邱庭训,为适应当时学制冷技术之热潮,合编《制冷装置及其操作维修》。 

1977.9 夏老复出,任教研室主任;同年,推为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获“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78 中国制冷学会成立,当选第一届理事,兼第一专业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20日,任命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 

1978.10 推选出席全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并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集体合影。 

1981 在市科协领导下筹建上海市制冷学会,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0-1984年底 负责编写“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专业机械篇,任主编。 

1979-1985 三次随团(机械工业部曹维廉部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市府领导)出访东、西德、英、法及北欧十一国,为引进先进技术,寻求合作,建立联系。特别取得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对我国60余人次留学人员的赞助作出重要贡献。 

1980.1.24 夏老写了五点出国收获;1.25又写了这么一段:“最近二十年来,由于航天技术、高能物理、石油化工,以及探索新能源等尖端技术都需用制冷工程和超低温技术,而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对这项技术的要求更为迫切。为此,我决心把有限的年月,为该学科献出毕生力量,为四化做出贡献。”这就是夏老奋斗的源泉,也是他不断输送中青年出国学习的思考。 

1981.3 获母校德国卡尔士鲁厄工业大学授予“博士金年纪念证书”殊荣,赞誉并庆贺其获得学位五十周年仍工作在事业岗位上,及对两国科学技术交往所做的贡献,并授予其德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1982-1984 由汪道涵市长主持的“上海工程咨询研究中心”成立。

1982年春节,汪道涵老市长拜访夏老,请其为“副食品产量越高,市财政补贴也越多,副食品损失也越多”问题出谋划策。 之后,夏老携鲍士雄、农学院二位教师、上海工程咨询研究中心三位工程师,组成《食品冷冻与机械咨询组》,历时二年调查、分析、研究与编写被汪市长誉为“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调查研究报告”建议书。这一建议书中,包含了农林牧渔、食品加工、冷藏、包装、销售、价格,及其相关的制冷等行业发展。其许多内容在以后的“菜篮子”工程、冷藏链建设中,都有所反映。此外,还与当时《制冷与空调行业规划组》共同探讨行业规划。食品生产、冷冻加工与冷藏保鲜是现实的,也是世界与我国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更是夏老留洋攻读之起因。 

1984 应广州第一机械制造厂邀请,夏老携鲍士雄赴广州协助开发列车冷藏设备。次年,鲍士雄、邹根南携1985届四名学生赴广州从事该项目,力求造就一批技术类企业家。 

1985.6 主持召开“上海低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国低温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该会议前后筹备二年多。 1985.12 经夏老等努力,汪市长支持,上海市冷冻空调工业协会成立。聘夏老为协会首席顾问。 1985.12 申报上海交大制冷专业博士生培训点。随即夏老光荣退休。 

1986 当选为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1986.3.6 再次应广州市第一机械制造厂邀请,由邹根南陪同赴广州参加该厂与民主德国ILKA(依尔卡)公司关于火车冷藏车半封闭制冷机组的技术引进谈判。 直至1986.3.10结束了广州第一机械厂冷藏车技术引进谈判工作。

1986.3.11 为实现对家乡制冷事业作贡献的夙愿, 夏老由华南工学院陈书楷老师陪同,去学院协助筹建制冷专业。途中,因连日的劳累及公交车上的颠簸,突发脑溢血。 

1986.4.13 终因抢救无效而溘然长逝。 夏老对祖国、对人民、对制冷事业,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同志的老人,在生命的历程上奋斗不懈了八十三年后,面对祖国制冷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后继精英们,可以含笑安息了。

友情链接
国际制冷学会 ICCR2018国际低温制冷大会 热力学与能源利用青年学术论坛 上海市制冷学会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 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7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备案号:沪交ICP备****** 电话:*******
                     

访问量:19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