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概况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立足于1956年交通大学创建的全国最早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目前在太阳能和热泵空调、吸附吸收制冷、低品位热能制冷、制冷系统仿真与优化、微流体传热与蓄热、绿色建筑能源系统、航天热环境、海军国防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了节能减排的技术成果。重点攻关课题和创新目标为:围绕节能减排开展系统的创新技术研究,推进成果的持续转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具备实战能力的创新人才。具体做法包括建设开放型热泵和制冷实验室,建成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基地,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将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研究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所现有教师35人,其中教授11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10人,高工1人,助理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6人,工程师2人。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溯于1956年上海造船学院机械系设立的船舶辅机专业,1957年上海造船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后,船舶动力系下设“船舶辅助机械教研组”。1959年夏安世调回上海交大,筹建船舶辅机专业,任教研室主任。1962年,增设船舶辅机及设备系统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专业代号为260。1973年,更名为船舶制冷装置及空调系统专业。1978年,船舶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专业调整为制冷工程专业,1984年更名为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后更名为制冷与低温技术。1981年获批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最早获批制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三所学校之一。1995年左右,动力机械工程系设有制冷工程研究所。1997年,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成立时设立制冷与低温工程系,后更名为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2001年,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5月,获批成立“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自教研室起)的历任领导为夏安世、尉迟斌、陈芝久、王如竹、顾安忠(制冷与低温工程系系主任),现任系所长为王如竹。

研究所围绕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在制冷热动力学、低温技术、制冷空调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发展了吸附式制冷,气体液化、贮运,低温传热等新方向,研制成功国内外第一台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机、首创的回热回质吸附制冷循环成为国际上吸附制冷产品普遍采用的循环、能效倍增的除湿换热器热泵引领了国际空调制冷新的学术方向,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采暖及供蒸汽系统引领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制冷所还直接支撑了航天与航空环境模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研发的环模装备服务于上海航天承担的系列重大工程。1978~1990年,承担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部委和上海市科研成果奖8项。90年代以来,积极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面上、重点和创新群体)、国防军工、部委级科技攻关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2002~2021年间,出版专著15本。

研究所坚持产学研融合,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与国内外企业保持广泛和长期的合作。70年代中后期,与浙江上虞风机厂、联丰玻璃钢厂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国内首创的高效低噪声冷却塔获国家金质奖、国家星火二等奖等,成为当时全国“产学研联合”的典范。80年代研制的ACC-1制冷空调节能控制器,实现了微机调控全气侯,节电20%以上,系国内首创。80年代后期,陈芝久教授组织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积极扶持了浙江新昌制冷配件厂(三花控股集团前身),现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建筑暖通、家电设备、汽车热管理节能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 此外,制冷所长期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Ford公司、Carrier公司、Lennox公司和日本大金公司等国际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先后与海尔集团、春兰集团、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等建立多个工程研究中心,并与华为、美的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自创建以来,研究所始终重视教书育人工作,主编并出版多本教材,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其中包括全国第一本制冷教材《船舶制冷装置》,全国第一本制冷控制教材《制冷空调的自动调节》,《制冷装置及其自动化》1991年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制冷与低温原理》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制冷所培养了一批制冷空调专业优秀人才,其中2人获得全国优博、6人获全国优博提名奖,指导学生多次获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大赛特等奖等荣誉,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2009年制冷所的教学成果“以“创新型、国际化、研究性”教学为理念,培养制冷业创新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制冷所牵头与上海市制冷学会和上海市冷冻空调工业协会联合设立了“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会”,支持我国制冷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至2023年300余名学生获得“优秀学生奖”, 32位老师获得“杰出教授奖”。

制冷所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先后与本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与美国普渡大学开展了制冷方向3+1+1本-硕连读、与挪威科技大学开展了双硕士及双博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双博士、与瑞典皇家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等国际合作。作为国内制冷低温的领军高校,制冷所还于1999年发起创办了每2年一次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至今已经12届;2003年开始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每5年一次国际低温与制冷大会;除了以上2个固定周期性大会外,制冷所曾于1985年举办了国际低温工程会议,1999年国际吸收吸附热泵大会、2002年国际吸收与吸附热泵大会和2010年国际可持续能源大会。 以上国际学术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研究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优青、青长、青千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0人次,团队2014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目前,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拓了航空航天、液化天然气、国防军工、家用电器、太阳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热泵与储热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制冷空调系统的高效能源利用、制冷空调仿真优化与数字化设计,低温系统和低温传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等方面形成了广泛学术影响力。研究所拥有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低温技术测试与技术服务平台,近年来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碳中和能源利用技术以及跨学科交叉前沿做出了创新性研究, 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Joule、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刊上发表了50余篇高水平论文。


友情链接
国际制冷学会 ICCR2018国际低温制冷大会 热力学与能源利用青年学术论坛 上海市制冷学会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 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7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备案号:沪交ICP备****** 电话:*******
                     

访问量:224318